暑去秋来,立秋后也要谨防中暑!
“立秋到,暑未消”
立秋后的高温不容小觑
如预防不当,极易导致中暑
什么是中暑
中暑是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下,因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,散热功能衰竭,导致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热损伤疾病,分为先兆、轻度和重度中暑三种类型。
先兆中暑
表现为口渴、头痛、虚弱等,体温≤37.5℃。
轻度中暑
体温常>38.5℃,可见恶心、呕吐、心悸等症。
重度中暑
体温可高达40℃以上,除前述诸症外,还可导致昏迷、高热、休克、肌肉痉挛等,严重时危及生命。
中暑属中医“暑温病”范畴,多由外感暑热之邪、内因正气不足引起。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,故暑邪伤人多表现为高热、心烦、面赤等症。
解开高温
正确防暑姿势看过来
1.保证充足的睡眠;
2.多饮温水,适量饮用盐开水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;
3.避免过食生冷之物,适量食用解暑佳品如丝瓜、西瓜、绿豆百合汤等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可适当多食益气养阴之品如莲子、石斛、麦冬、银耳、西洋参等;
4.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活动,做好防晒,少穿深色衣服。忌剧烈运动,建议舒缓类运动如太极、八段锦;
5.调养心神,保持心情愉快,避免情绪波动,过度疲劳和紧张。
中暑了该怎样应对
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属性,暑邪也是如此,有阴暑与阳暑之分。
暑热时节,人体皮肤毛孔张开,腠理疏松,若过度贪凉饮冷,如空调、风扇长时间直吹,过量饮用冰镇饮料和瓜果,频繁冷水洗浴,易致风、寒、湿邪侵袭机体发为阴暑。患者常表现为头昏乏力,汗少或无汗,身体困重,恶心呕吐,腹痛腹泻,舌淡,苔白厚腻,脉沉滑等,可服用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,化湿和中。
阳暑多由在烈日下暴晒过久,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而致。患者多表现为身热多汗,心烦口渴,头痛头晕,小便短赤,精神不振,舌红苔黄而干,脉滑数等,重者可见呼吸急促、抽搐、意识衰竭等症。
阳暑或重症中暑需尽快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之地,再据病情轻重选用清热祛暑,养阴益气、息风止痉、醒神开窍等治法。
针灸治疗
取穴合谷、人中、内关等、均采用泻法,同时针刺十宣穴进行放血。
刮痧治疗
刮痧板蘸取少量水或润滑油,在患者颈背及四肢弯曲处反复刮动,以皮肤出现红紫现象为度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。
医生提醒,假如发生中暑,应及时送医院处理,以免自行处理耽误救治。
专家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