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春乃发生的不仅仅有好雨,这些健康隐患也需警惕……
花未全开柳芽动
烟雨缭绕春水生
雨水节气过后,冬寒渐退,气温也开始逐渐回暖,万物复苏,生机盎然。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董萨莎提醒,气温忽冷忽热,且空气湿度增加,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活性增强,容易诱发耳鼻咽喉疾病。
从中医角度看
雨水节气
与肝、脾、肺三脏关系密切
肝主春,其经脉循行“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(鼻咽部)”。春季肝气升发不畅,易导致咽喉干痒、异物感等症状。
“雨水至,地气升为云,天气降为雨”,湿气加重易困脾阳。脾虚则水湿不化,鼻黏膜易水肿充血,表现为鼻塞、流涕。
肺开窍于鼻,主皮毛。雨水前后温差大,肺卫失固者易感风寒,诱发急性鼻炎、咽喉炎。
湿暖交替 这些健康隐患需警惕
过敏性鼻炎
春季花粉浓度升高,叠加湿气助长尘螨繁殖,鼻黏膜超敏反应高发。建议外出佩戴口罩,归家后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。
董萨莎重点提醒,大连每年春天3月进入过敏季,过敏性鼻炎患者现在开始预防性用药,就正好能够发挥药物的效力,较好地应对过敏季的到来。
急慢性咽炎
“倒春寒”刺激咽喉黏膜,叠加肝火偏旺,易出现咽痛、声嘶。清代《温病条辨》提出“银翘马勃散”方剂,现代改良为金银花、胖大海代茶饮,兼具抗炎与黏膜修复作用。
分泌性中耳炎
湿浊上犯耳窍,可致耳闷、听力下降。中医通过针刺听宫、翳风穴调节咽鼓管功能,配合薏苡仁、赤小豆利水渗湿,较单纯抗生素治疗更具整体调节优势。
中医调养——顺应节气 健脾祛湿
膳食调养
润燥护咽:雪梨百合羹(雪梨1个、百合15g、蜂蜜5ml),含多糖成分可修复咽部黏膜。
祛湿通窍:五指毛桃鲫鱼汤(五指毛桃30g、鲫鱼1条),含补骨脂素可改善鼻窦纤毛运动。
经络保健
迎香穴按摩:每日晨起食指揉按鼻翼两侧迎香穴3分钟,促进鼻黏膜血液循环。
少商穴放血:用采血针点刺拇指桡侧少商穴,挤出2-3滴血,对急性咽喉肿痛有速效。
环境干预
保持室内湿度40-60%,清洗空调滤网,保持空调清洁;选择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段开窗通风;家中布艺物品及时晾晒防潮;定期清理厨房、浴室瓷砖缝隙,避免霉菌滋生。
遵循雨水养生原则
春捂:明代《遵生八笺》强调“勿顿去棉衣”。初春的时候,天气多变,总是忽冷忽热,不能早早脱掉厚衣服。
夜卧早起:顺应阳气升发规律,建议22:30前入睡,晨起练习“呬字诀”(发“si”音)以宣肺利咽。
雨水节气既是万物复苏的起点,也是耳鼻喉健康的防护关键期。从《黄帝内经》“春夏养阳”的宏观理念,到现代医学的微观研究,无不揭示着天人相应的健康密码。通过饮食、经络、情志的综合调理,既能传承古老智慧,又能以科学方式守护呼吸道健康,真正实现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
专家链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