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部工作

 【我是共产党员】周正国:用爱心布满阳光 让患者收获幸福

    周正国是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普普通通的神经内科医生。悬壶十六载,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,有的是平凡朴实的仁术丹心。伴着每一天晨曦的阳光,他用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爱心,用平凡的点点滴滴,去温暖患者、感动同事、构建和谐医疗环境;用无私的奉献,赢得了患者的信赖、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,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。

    兢兢业业,抢回生命的每分每秒

    发病3小时,急性脑梗死溶栓的黄金时间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。因为从接诊的那一刻开始,神经内科溶栓小组就在与瘫痪、死亡在赛跑,一分一秒都弥足珍贵。作为科室急性脑梗死溶栓应急小组成员,每当电话响起的那一刻,时间就在迅速的倒计时。查体、检查、查体、会诊,他积极的抢回每一分一秒,为患者的健康赢得时间。
今年3月的一天,凌晨3点,人们还在睡梦中酣然熟睡,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,急诊收治了一名突发右侧肢体瘫痪2小时的老年患者,值班医生评估患者符合溶栓标准,没有一丝迟疑,用最快的速度冲到医院开始静脉溶栓。10天后当患者康复自己走出了医院,他开心的笑了。

    5月的一天,一老年女性急性发病。他下班后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。接到消息,他第一时间赶往医院,与同事一起开始静脉溶栓。1小时后溶栓顺利结束,但患者躁动明显。值班是一位年轻的女大夫,经验不足,周正国便坚守到午夜,直至患者病情平稳后,他才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家了。

    为了急性脑梗死溶栓那只有3个小时的时间窗,周正国24小时高度戒备,随时准备与时间赛跑。早一分钟则患者就多一分健康,多一分希望。虽然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,但每每看见患者瘫痪肢体恢复的那一刻,他感觉这就是最好的回报。

    不厌其烦,耐心的付出爱心

    对于大多数神经科患者来说,最难的不是看病,而是交流。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,神经内科80岁、90岁,甚至百岁高龄的患者居多,病情急、危、重,情况复杂多变,尤其中风病患者卧床多,语言困难,听力差、交流困难,医患矛盾重重,家属不理解医生,不了解病情,周正国坚持做到耐心细致的为病人讲解病情,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,做到十余载无投诉。有一孙姓老人,84岁,双耳聋,脾气火爆,小女儿严重智力障碍,每次发病住院必须用笔写大字交流。为了让病人了解疾病的治疗过程,住院、检查、结账等常常都需要他去沟通,虽然很累,但看到病人康复出院,就感觉很值得。凭借着待患如亲的心,他亲自陪同没有家属的患者去检查,为患者推轮椅、推病床、搬运患者,把不能活动的患者抱到检查床上,这已经是常事了。

    精准扶贫,认真做好健康守护

    他帮助指导各社区街道办宣教室或宣传栏,组织健康教育讲堂,为脑血管病的一、二级预防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,坚持每年到街道、社区、偏远地区及养老院进行义诊,如2015年6月在旅顺社会福利院义诊,2016年在庄河蓉花山农村精准扶贫。2016年5月响应党员进社区活动,在日新街道进行高血压主题讲座。多次被评为医院及党小组先进个人。充分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治未病”的号召,为社区、街道、基层提供积极的服务指导,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,真真正正做到“未病先防”和“既病防变”。
成绩是医生努力的积累

    神经内科作为重点科室,工作繁多,人物冗杂,作为科室的业务骨干,周正国坚持无私奉献的精神、一心为公,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他工作任劳任怨,严格按照上级医政部门工作要求,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标和计划。协助科室参加并通过2006年“辽宁省重点专科”的评审工作,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室的努力及合作,2007年顺利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‘十一五’重点专科建设单位”,3年的建设期间,积极主持把关科室重点专科工作,认真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每一次现场及网络视频会议。虚心向全国各兄弟单位学习,借鉴其成功的经验,认真进行诊疗方案、临床路径的验证、优化、总结工作,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在全国网络视频会议上的称赞、认可。终于在2011年成功通过审核,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‘十一五’重点专科”。2015年协助医院完成“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”的建设及评审工作。2016年6月16-18日协助科室顺利通过“辽宁省大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巡查工作”的评审工作。每一次检查不是一次负担,是对他们工作的考核和肯定,以这样的积极心态,周正国协助科室顺利通过每一次检查,赢得了院里和检查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许。

    古人云:“业医者,活人之心不可无,而自私之心不可有。”他所做的不是为了荣誉、名利,是在用一颗仁术丹心在工作。不求名扬天下,但求无愧于心。周正国用一腔热血,饱含爱心的积极心态,以实事求是,踏实进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执着、敬业、奉献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