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

今日大暑,如何祛湿养生看这里……

        暑,热也。大暑恰逢“中伏”,是一年最热的时候,气温高的同时伴随着雷雨的到来,“暑”和“湿”并行,人们形象地称之为“桑拿天”。

        小暑第一天就听到蝉鸣,不能不感慨我国的24节气真是人类的瑰宝。“小暑大暑上蒸下煮”, 这个节气在大连是幸福的,南方洪水泛滥,大连气温却在27-28。C上下浮动,“入伏后可以下水”是大连老百姓的共识,到大海里畅游嬉戏,使大连成为避暑胜地。但在养生方面,也不能忽视暑湿。

        食饮有节


        《素问 上古天真论》中“吃”的养生原则—“食饮有节”,就是一日三餐要有节制,不能不吃,也不能过饱,要做到七分饱;品种多样,营养均衡,每样一点点;前段时间为了准备考试,家长特别害怕孩子营养不够,想方设法的给孩子补充营养,甚至各种保健品让孩子吃,有的家长不仅自己补充蛋白粉,还让孩子也每日补充蛋白粉。殊不知,高考的孩子因为运动量相对减少,高营养的食物对脾胃虚弱的孩子来说,很容易产生痰湿、湿热体质,表现在:嗜睡、不爱运动、口臭、面部粉刺、健忘、大便粘滞等症状;加上大暑节气天气的“外湿”,内湿和外湿相联合,症状更加明显;夏季只有做到清淡饮食,食饮有节,才是对孩子脾胃最好的呵护,每餐之间保留几分饥饿感,才能保证脾胃的正常功能。

        《素问 藏气法时论》中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咸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缓或急,或坚或软,四时五脏,病随五味所宜也。”就是说,每天按照固定时间,好好吃饭,其实营养足够了,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应季时蔬中,有辛酸甘苦咸,分别滋养我们的五脏,只要不偏食,营养均衡,脾胃能正常吸收,就能达到补精益气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 起居有常

        《素问 上古天真论》中“起居”的养生原则—起居有常。生活起居要按照季节规律,夏季要“夜卧早起”,夜间11点处于熟睡状态,早上5-6点起床。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”意思是说,天体运行不息,靠的是太阳的光明,人的生命活动,依赖阳气的温养,如果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,就会体力衰败,抵抗力下降,外感、内伤侵及人体,发生疾病。现在许多人夜晚不睡,早上不起,或者学生放假在家,早起后再睡一个“回笼觉”,中午才能起来,正常的起居时间紊乱,长时间导致人体的阳气虚损,邪气容易侵袭人体。

        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

        人体的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,统管人体的阳气。大暑节气,气温高,空气潮湿,人体容易出汗,皮肤腠里开泄,夏日微风吹拂,使人感到舒适,但是恰逢此时衣着少,颈项暴露,如果风从背后吹来,容易招致疾病,中医将外来的致病因素,称为“虚邪贼风”。比如,夏季更容易引起“荨麻疹”、或者室内空调从背后吹来,很多人有肩部、背部怕风、怕冷的习惯,都是因为太阳经脉收到外邪侵袭的结果,应该早早应用中医手段干预。

        推荐食材—生姜

        俗话说:“冬吃萝卜,夏吃姜”,大暑节气适逢中伏,是吃姜的最好时间。生姜有解表散寒,降逆止呕,化痰止咳的功效。《名医别录》中记载:“主伤寒头痛鼻塞,咳逆上气。”将生姜切片,倒入陈醋,泡三天后,就可食用,每日早餐时吃一、两片,起到温胃止呕的作用。“春夏养阳”,对于有胃寒的人,夏季吃姜是治疗的最好时机;对于胃阴虚的人就不太适宜。所以,即便是生姜,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。

        推荐饮料—酸梅汤

        小时候在上海长大,记忆中我的伯父单位在这个季节每天会发酸梅汤,晚上看着大伯拿着绿色的铁皮水壶回来,我们几个孩子聚在桌边,等着给自己的一杯酸梅汤,那凉滋滋的酸爽,现在还回味无穷。

材料:

乌梅 25g 山楂 25g 陈皮 10g 甘草 10g

冰糖 50g(按口味可多加)

做法:

1、将各种材料清洗、浸泡40分钟

2、倒入1200ml 水,煮开后50分钟

3、放入冰糖,再煮10分钟

4、静置凉后,可以放入冰箱

《素问 藏气法时论》中“心色赤,宜食酸”,是说心性喜缓,故食酸物而取其收敛,夏季多汗,“汗为心之液”,服用酸梅汤可以收敛心气。



专家推荐:

施学清 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,副主任医师。大连医科大学、辽宁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;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,辽宁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委、大连市中医药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秉乘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,对不同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,运用药食同源理论,调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。